搜尋此網誌

2011年11月10日 星期四

台北數位藝術新浪潮

 林書民

個人簡介

出生於台北市,旅居美國紐約,任職紐約理工 學院美術系研究所副教授,目前攻讀催眠心理學博士學位。曾應聘為美國藝術與科學協會理事主席、宏碁數位藝術中心顧問、國際數位藝術比賽評審。並策劃展覽及 經常發表科技媒體藝術文章及演講。策劃的展覽有《時間移民》、《無性生殖》、《發光體》、《無限空間》等國際展覽。

林書民多年從事雷射立體影像藝術及錄影 裝置藝術創作,作品常於國內外各美術館展出,為國際知名的華裔數位視覺影像藝術家。作品歷年來屢獲國際大獎, 1995作品參加日本ARTEC'95雙年展並獲傑出作品獎,1996年獲美國席瓦特藝術創作獎最高獎金,ARTEC'97雙年展時再度獲獎,2002年 獲南斯拉夫雙年展首獎。

近年在國內完成的作品有設置在捷運中正紀念堂站的公共藝術,以及板橋車站公共藝術公開徵選的兩項首獎、科學教育館公共藝術首獎;最 近並策劃了實擬虛境,台北南港軟體工業園區公共藝術。2001年獲選代表台灣參加威尼斯雙年展,2003年
擔任第50屆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策展人。 2004年受邀擔任紐約現代美術館PS1新成立的藝術廣播電台主播報導台灣藝術新聞。

個展


2004-美國紐約國際攝影中心
2003-美國柏特立美術館
2001-台北市立美術館
2001-美國亞利桑那州突森美術館
2000-美國愛德華卡特畫廊
2000-美國史帝芬更畫廊
1998-紐約別徑美術館
1997-紐約伊麗莎白畫廊
1996-台中省立美術館(國立台灣美術館)
1996-台北市立美術館
1994-紐約456畫廊

作品


《內功》是一個互動的影像裝置,地面上投影一個水池,兩邊各有一個座椅,兩個參觀者各坐一邊,在頭上戴上數位頻率分析的腦波偵測器(EGG),每隔五秒,電腦會記錄兩人的腦波變化情況,並反映在地面的投影上。

當 地面投影的水池裡是鯉魚時,戴著EGG的人,心裡就想「釣鯉魚」,屆時,眾多鯉魚會紛紛游向念力較強的人。而若水池變成荷塘,布滿了荷葉,戴著EGG的人 試著讓自己的心沉靜下來,荷塘就會開始綻放荷花,心越靜的人,飽滿的荷花就會綻放得越多,而內心焦躁的人,則會出現荷花快速生滅的影像。

除了戴EGG的人之外,站在地面投影旁的觀眾也可以試著移動,林書民說,學氣功的人相信人都有「氣」,這次,他也透過展場裡的感應器,把人的移動轉化為氣場的移動,在地面投影裡呈現在荷葉飄動的方向,參觀者試著對螢幕揮揮手,就會發現,荷葉像是被雙手揮動的「風」吹動著。

表面看來,《內功》是個極有趣的互動式裝置藝術,實際上,探索的則是平時無法呈現在視覺上的靈修境界。


吸引特質

看不見的念力竟然有辦法以藝術形式呈現!我覺得這個裝置藝術實在是太有趣了!

展示空間設計

很少有人為了一個展覽專門砌一堵墻,但這次為了能夠使作品達到最佳效果,不僅專門砌了墻,包括光線、室內顏色、儀器間的 搭配……所有的空間設計都是量身打造的。”陳綾蕙說,整個作品的程序非常復雜,林書民前來布展的時候,同時將一本厚厚的布展手冊交給畫廊,裏面對各個部件 以及如何排除故障等進行了詳細描繪,據說這種方式是符合國際標準的。

互動機制

地面投影出一個水池,這水池裡面所出現的影像有以內功讓蓮花開落、運用心念來釣鯉魚。林書民會在水池兩邊裝置兩個庭園假山石,觀眾可以各坐在假山石一端; 並且貼著腦波偵測儀來偵測你的腦波活動狀況,於是,水池裡的蓮花開放消長,意味著觀眾放鬆與緊張程度的變化,較急躁的一方則會出現蓮花快速生滅影像;相對 的另一方則會出現蓮花格外壯碩的景象。至於,鯉魚的影像出現狀況,道理與蓮花的疾速與緩放是相同

作品媒材

腦電偵測器、數位頻率分析的腦波偵測器(EGG)、鐳射投影儀







台灣數位藝術新浪潮

 鄭淑麗

個人簡介

1954年出生於台灣,畢業於台灣大學歷史系。 她的人生分為三大階段,第一階段則在台灣渡過。第二階段(1977-1997)則以美國為主要活動場域,以紐約為第二故鄉繼續學習並從事創作影象媒體裝置藝術與電影工作。第三階段(1998以後)則在歐洲各地區居住與從事創作。多年來在日本、印度、加拿大、澳洲、非洲….數十個國家皆可以找她的蹤影。
鄭淑麗的藝術作品曾多次獲日本、加拿大、美國等諸多展覽、美術館及媒體中心等機構的青睞,同時她的作品也由這些國際機構的收藏並長期贊助她的藝術創作。她 可以說是「多媒材藝術家」,影像作品、裝置藝術及近年來所從事的網路藝術
都是她所擅長的創作形態。她的作品以歐洲地區為主,目前參與倫敦的Wifi Freenetwork,同時也在於阿姆斯特丹與柏林從事創作。 1980年代至90年代拍攝獨立影片至今未曾間斷,90年代初開始接觸網路媒體藝術作品,至今已經陸續完成了數個網路藝術計劃,包括:1995年的 Bowling Alley(與Walker Art Center合作,由美國AT&T贊助)、1996年的Elephant Cage Butterfly Locker(東京市府的公共藝術贊助項目)、1997年的Buy One Get One(受東京NTT [ICC] 雙年展贊助、頒獎及永久典藏,也是第二屆約翰尼斯堡雙年展特別計劃其中部份),及1998 年的網路藝術作品 BRANDON(為古根漢美術館第一件委託創作的網路藝術計劃。2000年也獲得台北市立美術館邀請參與當年所舉辦的台北雙年展。2001年淑麗開始一系 列有關網路未來探討的作品,包括2001年的Baby Play(再次的受東京NTT/ ICC全力贊助)、2002年的Driving by dining、2003年以大蒜元,garlic=rich air(透過用大蒜製作的網路天線,無線網路也變成了將珍貴的通訊公共資源透過勞動與大自然的再生產功能,重新得以自由散佈的資源)參與第50屆威尼斯雙 年展台灣館的展出。 近年來,鄭淑麗主要以歐洲為基點進行創作,並在倫敦合組工作團隊“TAKE2030”,接受英國藝術基金會贊助一系列作品,包括RICHAIR2030及PORTA2030。她同時以擴展的歐洲人文環境為主題,開始LOVEME2030投影形式的創作計畫。

作品

《嬰兒遊戲,BabyPlay》是鄭淑麗2001至2002年的計畫《鑰匙嬰兒,Locker
Baby》的第1號置。整件作品建構在虛擬的未來科技社會,觀眾可在鑰匙嬰兒《嬰兒遊戲》網站上的運動情緒記憶中匯集儲存資料。在15 ×7.5米,22個140公分高的充氣娃娃,以及8個長5公尺的真實遊戲棒軸與一個大螢幕的投影網站的空間中,透過36個觸控式感應器,觀眾可直接與作品進行互動與對話。

吸引特質

當下看到這大型的互動作品,雖然並不是很了解實際是如何運作,資料也有夠難查,但就覺得很有趣,它就像是個大型的足球台一樣,深深吸引著我。

展示空間設計

因為他非常大,所以需要一定的展示空間


互動機制

觀眾可在鑰匙嬰兒《嬰兒遊戲》網站上的運動情緒記憶中匯集儲存資料,以及8個長5公尺的真實遊戲棒軸與一個大螢幕的投影網站的空間中,透過36個觸控式感應器,觀眾可直接與作品進行互動與對話

作品媒材








台灣數位藝術新浪潮

 蔡文穎

風格

作者將機械理論上研究的震動效果,實現於藝術創作之中,從科技中創造了美學。色彩迴轉器創作動力牆系列,以20世紀的科技,經由現代材料組成,創作出結合藝術、工程的動感藝術。


個人簡介


蔡文穎是福建人,1928年出生於廈門,
他從小喜歡繪畫,接受藝術訓練,9歲開始學習傳統的山水畫,獲得老師的稱讚,鼓勵他長大後成 為一個藝術家。後來在上海大同學讀工程科,1950年到美國的密西根大學修讀機械工程學,同時選修藝術課程。1953年畢業,馬上到紐約任職顧問工程師,數年後成為工程設計部門經理。這期間,他利用公餘時間進修藝術課程。1962年成為美國公民,翌年,他獲得懷特烈繪畫獎學金,就辭職專心進行藝術創作,他以機械工程學的知識作為工具,探討藝術結合科技的新領域,在這新領域中跟藝術學院出身的藝術家相比,他占盡了優勢。然後他又獲得麥唐威爾獎學金 ,並搬到麥唐威爾畫家村住下來繼續創作研究。到了1966年,他成功地結合了和諧震盪,頻閃觀測器加上電控回輸系統,造成了「感應動態雕塑」而揚名國際。1971年開始,在巴黎和紐約都設立了私人工作室,就是1979年 應香港藝術節到香港作的展覽,作品也是他紐約巴黎兩邊飛來準備的。

個展


1997-電腦控制的雕塑:蔡文穎的世界,中國美術館,中國北京
1989-蔡文穎的電腦控制藝術,國立歷史博物館,台灣
1980-電腦控制的藝術─蔡文穎的世界,伊勢丹藝術博物館,日本東京
1971-蔡:電腦控制的雕塑環境,海登畫廊,麻薩諸塞技術學院,美國麻薩諸塞
   州劍橋市,獲鋼制最佳美術獎

團體展

2001 L'Intrepide,龐畢度中心,法國巴黎

1991 國際科技藝術特展,名古屋國際雙年展,日本名古屋

1990 動感科技藝術展,台灣美術館

1986 威尼斯雙年展,義大利威尼斯

1983 電子藝術展,現代藝術博物館,法國巴黎

1969 霍華德·李普曼藏品展,惠特尼美國藝術博物館,美國紐約

1968 機器時代末所見到的機器,現代藝術博物館,美國紐約


作品

1966年,蔡文穎正式推出“電動感應雕塑”,第一次將調和振動、閃光照明和電子回饋控制系統結合在藝術品中。經過了兩年的努力,他的第一個作品《回饋》,於1968年在紐約霍華德·懷斯畫廊舉辦的一次重要而又新穎的展覽會中展出,正式取名“電動感應雕塑”。同年,他的《動感雕刻第一系統》在美國藝術與科技實驗協會舉辦的競賽中獲得第二名,並被選為參加大型國際展覽的作品。這個作品由馬達發動的金屬和不銹鋼桿精細組合而成,這些振動桿以小心控制的調和頻率振動;作者則透過電子回饋系統,賦予它們“低度“的人工智慧。

電動雕塑是傳統雕塑的繼承和發展,其基本構造原理並不神秘,一般作品由個部分組成:


1.振動桿,用不銹鋼或玻璃纖維製作,它們具有彈力,豎立在台座上,通電後產生和諧振動,振動桿的頻率不變,但由於粗細不同,振動的波長和振幅也不一樣。

2.頻閃器,這是特製的燈,每次閃光的時間僅為百分之幾秒,一秒鐘閃上數十次數百次。當頻閃器的頻率與振動桿的頻率一致時,觀眾看到一道靜止的曲線;當頻閃器變倍或二倍於振動桿的頻率時,便出現二、三道靜止的曲線;當頻閃器略快或略慢時,振動桿便緩緩擺動,人們看到連續不斷的動作,如同電影一般。

3.電子感應控制器,分別有音響感應器,使頻率因音響而變;有距離壓力感應器,使
作品的動態因人的遠近而變。整體既有變化又有節奏和秩序。這三者,過去都有人分別用過,但將它們組成一個新的整體,把顫動原理、閃光照明及回饋控制系統綜合運用,則是蔡文穎的發明和創新。這樣一來,新的感應藝術應運而生,作品與觀眾共鳴,互動共生,既訴諸人的意識,又與人的心念直接應和,後來用水流取代鋼桿或玻璃纖維桿,又開創了一條康莊大道。

吸引特質

這件作品超越了二維的繪畫和三維的雕塑,超越了觀眾的想像力和預測力,那些雕塑能感覺到觀眾的存在,而且對觀眾的談話和笑聲做出不同的反應,對於鼓掌的聲音反應更為強烈。沒有人在那裡操縱雕塑,純粹是雕塑自發的反應。 讓我感到意外的驚喜。


展示空間設計

蔡文穎組合多種精密科技的裝置來製造他的作品,展覽的時候只見很簡單的作品,複雜的裝置和機械聲音經過他慎密的處理,魔術般地消失了。然而他也在香港的置 地廣場遭到了挫敗,碩大的懸掛作品,整天都處於接收到最響音頻的狀態,因為廣場雖然在室內,外面卻是兩條公車最繁忙的街道,嚴重超標的噪音不斷送上之故。


互動機制

透過畫廊中人們的聲音和動作、鼓掌或歌唱,就能改變振動桿的閃光照明速度,令人產生波動的錯覺,使它看起來好像浮游海底的植物。

作品媒材

運用不銹鋼、玻璃纖維、震盪器、馬達、閃光燈、有智慧功能的回饋感應器與電腦控制系統,賦予作品神經組織與思考能力,最後通電後,提供作品精力能源。他稱之為「動感雕刻」(Cybernetic Sculpture)







2011年11月6日 星期日

台北世界設計大展

世貿展覽館(1館,A、D區)

位置:臺北市信義區信義路五段5號

展出面積約3,400坪。

展期:
10/22~10/30,共9天
週一至週日 10:00-18:00



交通方面


公車:世貿中心站

   1、20、207、22、226、266、284、

   288、292、33、37、38、537、611、


   650、665、信義幹線、藍5、棕6



捷運:板南線「市政府站」3號出口,搭乘本展
   免費接泊車;或2號出口,步行約10分鐘
   即可抵達。


接駁車:平日每10~15分鐘一班,假日每5~10分
    鐘一班。
    世貿展1館(市府路東側天橋下)
    捷運市府站(捷運市府3號出口乘車處)

展覽大樓一樓展場攤位平面圖





G. 台灣當代設計師聯展
H. 國際設計學生創作展
I. 新世代交叉設計營


簡介:世界設計大展-世貿一館,位在台灣台北市市中心的信義計畫區,是一座多功能的工商服務展演設施。自1985年12月31日啟用以來,已成為台北的重要景點之一,目前旗下除了展覽大樓以外,另有展覽二、三館,並且與附近的台北國際會議中心、台北君悅大飯店、台北國際貿易大樓,合稱「世貿四合一建築」。


(1).展示空間分析


一樓泛稱「展覽一館」,面積為23450平方公尺,可容納1304個攤位進行展示,並分為A、B、 C、D等區域,二樓也就是H區,面積4789平方公尺,可容納250個標準展覽攤位進行展示。在此展區進行的展覽,多以中小型內銷展與教育展為主,這次世界設計大展在世貿只用了部份的展區,所以並不用繞完整個世貿一樓,我覺的還蠻好的。


雖然台北世貿中心一度曾是世界上使用率第一的展覽館,但因為國際大展的規模日益提升,所以外貿協會選在台北市南港區的南港軟體園區,建立了台北南港展覽館(世貿南港館),來解決展覽規模不足的問題。


優點:1.展覽空間大


   2.動線方便


   3.出入口多、疏散便利


   4.能乘透明電梯關看全展區


   5.攤位鄰近


   6.展場挑高


   7.廁所多


缺點:1.導覽方向不佳


   2.沒有設置休息區


   3.交通不便、不易停車


   4.警衛超兇


(2).最喜歡的作品


三頭六臂

我們常用『三頭六臂』來形容一個人神通廣大,本領出眾。今天借用這個通俗成語來創造一個當代感的角色:三個頭、六隻手的『 Master D』(Design)用來比喻每個設計師都是天賦異秉的不凡角色。 我們計畫製作不同尺寸、材質的三頭六臂的,不以一時一地的方式;而透過遍地開花的裝置行動、民眾參與活動來宣傳九月即將展開的設計師們的大節日: 『2011世界設計大展』。現在你可以在信義新光三越A11館廣場、西門紅樓、台北當代館 、剝皮寮、捷運劍南路站,看到2米高的FRP製的三頭六臂。松山菸廠、市府人工沙灘、仁愛圓環也有5米高的充氣式製作。接下來三頭六臂還會以各種不同的方 式、在不同的地點,陸續出現。





(3.)改善方面1.最主要我是認為世貿交通不便,像我們去的時候遊覽車繞了好
        久才有辦法下車,
坐捷運也還是要走一段路,如果能設立地下
        停車場也許會改善一點

      
       2.展區標示更顯眼,因為它的分區標示幾乎都是在牆上或是支柱

        上,在參觀較不易分辨,如果能在每個攤位都設置標示,對
        參觀動向會好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