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格
作者將機械理論上研究的震動效果,實現於藝術創作之中,從科技中創造了美學。色彩迴轉器創作動力牆系列,以20世紀的科技,經由現代材料組成,創作出結合藝術、工程的動感藝術。
個人簡介
蔡文穎是福建人,1928年出生於廈門,他從小喜歡繪畫,接受藝術訓練,9歲開始學習傳統的山水畫,獲得老師的稱讚,鼓勵他長大後成 為一個藝術家。大後來在上海大同學讀工程科,1950年到美國的密西根大學修讀機械工程學,同時選修藝術課程。1953年畢業,馬上到紐約任職顧問工程師,數年後成為工程設計部門經理。這期間,他利用公餘時間進修藝術課程。1962年成為美國公民,翌年,他獲得懷特烈繪畫獎學金,就辭職專心進行藝術創作,他以機械工程學的知識作為工具,探討藝術結合科技的新領域,在這新領域中跟藝術學院出身的藝術家相比,他占盡了優勢。然後他又獲得麥唐威爾獎學金 ,並搬到麥唐威爾畫家村住下來繼續創作研究。到了1966年,他成功地結合了和諧震盪,頻閃觀測器加上電控回輸系統,造成了「感應動態雕塑」而揚名國際。1971年開始,在巴黎和紐約都設立了私人工作室,就是1979年 應香港藝術節到香港作的展覽,作品也是他紐約巴黎兩邊飛來準備的。
個展
1997-電腦控制的雕塑:蔡文穎的世界,中國美術館,中國北京
1989-蔡文穎的電腦控制藝術,國立歷史博物館,台灣
1980-電腦控制的藝術─蔡文穎的世界,伊勢丹藝術博物館,日本東京
1971-蔡:電腦控制的雕塑環境,海登畫廊,麻薩諸塞技術學院,美國麻薩諸塞
州劍橋市,獲鋼制最佳美術獎
團體展1989-蔡文穎的電腦控制藝術,國立歷史博物館,台灣
1980-電腦控制的藝術─蔡文穎的世界,伊勢丹藝術博物館,日本東京
1971-蔡:電腦控制的雕塑環境,海登畫廊,麻薩諸塞技術學院,美國麻薩諸塞
州劍橋市,獲鋼制最佳美術獎
2001 L'Intrepide,龐畢度中心,法國巴黎
1991 國際科技藝術特展,名古屋國際雙年展,日本名古屋
1990 動感科技藝術展,台灣美術館
1986 威尼斯雙年展,義大利威尼斯
1983 電子藝術展,現代藝術博物館,法國巴黎
1969 霍華德·李普曼藏品展,惠特尼美國藝術博物館,美國紐約
1968 機器時代末所見到的機器,現代藝術博物館,美國紐約
作品
1966年,蔡文穎正式推出“電動感應雕塑”,第一次將調和振動、閃光照明和電子回饋控制系統結合在藝術品中。經過了兩年的努力,他的第一個作品《回饋》,於1968年在紐約霍華德·懷斯畫廊舉辦的一次重要而又新穎的展覽會中展出,正式取名“電動感應雕塑”。同年,他的《動感雕刻第一系統》在美國藝術與科技實驗協會舉辦的競賽中獲得第二名,並被選為參加大型國際展覽的作品。這個作品由馬達發動的金屬和不銹鋼桿精細組合而成,這些振動桿以小心控制的調和頻率振動;作者則透過電子回饋系統,賦予它們“低度“的人工智慧。
電動雕塑是傳統雕塑的繼承和發展,其基本構造原理並不神秘,一般作品由三個部分組成:
1.振動桿,用不銹鋼或玻璃纖維製作,它們具有彈力,豎立在台座上,通電後產生和諧振動,振動桿的頻率不變,但由於粗細不同,振動的波長和振幅也不一樣。
2.頻閃器,這是特製的燈,每次閃光的時間僅為百分之幾秒,一秒鐘閃上數十次數百次。當頻閃器的頻率與振動桿的頻率一致時,觀眾看到一道靜止的曲線;當頻閃器變倍或二倍於振動桿的頻率時,便出現二、三道靜止的曲線;當頻閃器略快或略慢時,振動桿便緩緩擺動,人們看到連續不斷的動作,如同電影一般。
3.電子感應控制器,分別有音響感應器,使頻率因音響而變;有距離壓力感應器,使作品的動態因人的遠近而變。整體既有變化又有節奏和秩序。這三者,過去都有人分別用過,但將它們組成一個新的整體,把顫動原理、閃光照明及回饋控制系統綜合運用,則是蔡文穎的發明和創新。這樣一來,新的感應藝術應運而生,作品與觀眾共鳴,互動共生,既訴諸人的意識,又與人的心念直接應和,後來用水流取代鋼桿或玻璃纖維桿,又開創了一條康莊大道。
吸引特質
這件作品超越了二維的繪畫和三維的雕塑,超越了觀眾的想像力和預測力,那些雕塑能感覺到觀眾的存在,而且對觀眾的談話和笑聲做出不同的反應,對於鼓掌的聲音反應更為強烈。沒有人在那裡操縱雕塑,純粹是雕塑自發的反應。 讓我感到意外的驚喜。
展示空間設計
蔡文穎組合多種精密科技的裝置來製造他的作品,展覽的時候只見很簡單的作品,複雜的裝置和機械聲音經過他慎密的處理,魔術般地消失了。然而他也在香港的置 地廣場遭到了挫敗,碩大的懸掛作品,整天都處於接收到最響音頻的狀態,因為廣場雖然在室內,外面卻是兩條公車最繁忙的街道,嚴重超標的噪音不斷送上之故。
互動機制
透過畫廊中人們的聲音和動作、鼓掌或歌唱,就能改變振動桿的閃光照明速度,令人產生波動的錯覺,使它看起來好像浮游海底的植物。
作品媒材
運用不銹鋼、玻璃纖維、震盪器、馬達、閃光燈、有智慧功能的回饋感應器與電腦控制系統,賦予作品神經組織與思考能力,最後通電後,提供作品精力能源。他稱之為「動感雕刻」(Cybernetic Sculptur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